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016-11-21 12: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7754| 评论: 0

简介: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总面积14475公顷,是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函58号文件正式批准建立的,是云南省最早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在保护区内世界 ...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总面积14475公顷,是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函[1983]58号文件正式批准建立的,是云南省最早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在保护区内世界珍稀、特有野生动物除滇金丝猴外还有金钱豹、云豹、金雕、红瘰疣螈、云南红豆杉、云南榧树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40种以及大噪鹛、红腹角雉、金江湍蛙、草绿龙蜥、云龙箭竹、云龙报春等众多地区特有种。

天池景象

  主要保护对象:滇金丝猴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云南松种质资源、天池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

历史沿革
        198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云南云龙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2年国务院批准奖云龙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地理坐标处于东经99°11′36″~99°20′34",北纬25°49′48"~26°14′ 16"之间,南北长约45km,东西宽约14km,总面积14475公顷

  保护区由南北不相连的2片组成,2片间隔约11km。南片为天池片,处于云龙县中部,距县城约20km,涉及诺邓镇、旧州镇和宝丰乡,面积 6630公顷;北片为龙马山片,北距县城60余公里,与怒江州兰坪县接壤,全部位于检槽乡境内,面积7845公顷

地质地貌概况
        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系“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内“兰坪-思茅褶皱带”北部的“中排褶皱束” 的组成部分,西部是中国着名的澜沧江大断裂,东部是北莽山大断裂。出露的地层比较简单,以白垩系为主,其次是侏罗系、下第三系和第四系。岩石类型以陆相红色碎屑岩为主,是滇西红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地质构造有断裂和褶皱。重要的断裂有北莽山大断裂、天池断裂、老仁场断裂等。褶皱主要有天子山背斜、龙飞场背斜等。

  保护区位于云岭山脉向南延伸至云龙县境内的雪盘山中上部,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地表崎岖。最低点海拔2100.0m,最高点3638.9m,相对高差 1538.9m。地貌类型主要有构造侵蚀高山、中山、古夷平面、剥蚀面、盆地、峡谷、冲—洪积扇、单面山、断层崖等。区域地貌系深切割的构造侵蚀高山、高中山峡谷,蕴含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例如断陷湖泊、峡谷、地质剖面、断层崖、瀑布等。在云南地貌区划中位于滇西“云岭高山山原亚区”西南部,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典型地区之一。

水文概况
  天池系横断山区典型断陷湖泊,湖水经天池河注入沘江,是县城所在地——诺邓镇的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河流都发源于雪盘山山脊附近,都属于澜沧江水系。长度大于10.0km的河流有8条。山区性河道特征和季风性河流的水文特征十分显着。

  保护区地下水有碎屑岩类构造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2种基本类型,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下渗补给,水化学类型大多属重碳酸盐水,多以接触泉水的形式沿砂、泥岩界面出露,泉眼较多,主要分布于断裂带附近和裂隙发育处,但流量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气候概况
  保护区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十分显着。夏秋季节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控制,降水丰富,气温高,雨热同期;冬春季节主要受西风南支急流,其次是沿横断山脉峡谷南侵的冷锋天气系统的控制,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气温较高,降水稀少,风速大,湿度小,偶见雨雪、霜冻和低温天气。山体较大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致使保护区及附近地区气候垂直分异显着,从澜沧江河谷到龙马山山顶,依次出现南亚热带(海拔1400m以下)、中亚热带(海拔1400~1700m)、北亚热带(海拔1700~2000m)、暖温带(海拔 2000~2400m)、中温带(海拔2400~3000m)、寒温带(海拔3000~3638.9m)6个垂直气候带。同一气候带内,阴坡与阳坡,山脊、山顶与河谷、箐沟,小气候存在显着差异。多样的气候环境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繁育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

  保护区所在地年日照时数1835.0h左右,日照百分率为41.0%,太阳总辐射量为5014.2MJ/m2,在云南省内居中等水平。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介于4.9℃~17.7℃之间,随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保护区气温年变化与云南省内大部分地区相似,最热月出现在7月或6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略偏大。保护区内的天池气象站≥10℃的日数为 170.0d,积温为2505.5℃,对植被的生长较为有利。

  该地区年降水量750.0~1400.0mm。11~5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6~10月为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5% 左右。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加,通常迎风坡明显多于背风坡。

土壤概况
  受垂直分异显着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和植被)的影响,保护区发育形成了4个土纲、7个土类(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紫色土、亚高山草甸土、沼泽土),4个土壤垂直带(红壤带、黄棕壤带、棕壤带、暗棕壤带)。

  该地区高差悬殊大,生物气候条件垂直分异显着,土壤的形成过程、性状特征等均有显着的垂直变化。雪盘山地区土壤水平带(基带)应为红壤带(2300m以下到澜沧江、沘江河谷,局部可上升到2500m),在红壤带之上的山地(2300m到龙马山主峰)则发育了属于正向垂直地带的黄棕壤带(2300~2700m)、棕壤带(2700~3200m)、暗棕壤带(3200~3638.9m),在红壤带之下的澜沧江河谷底部,因气候较为干热,可能发育属于负向垂直带性质的红褐土带。此外,在红壤带中还发育有大面积的属于非地带性土壤的紫色土。在黄棕壤带内的天池湖岸,分布有小面积的泥炭沼泽土。

植物资源
保护区所在山体属于云岭西南部支脉,是滇中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在“云南省植物分区图”上属滇西峡谷区,西邻东喜马拉雅区,东接金沙江区,南靠澜沧红河中游区及滇缅老越边境区,在植物区系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到目前为止,天池自然保护区共记载维管植物168科477属1118种,其中有蕨类20科36属77 种;裸子植物5科12属,23种;被子植物143科429属1018种;合计有种子植物148科441属1041种。区内分布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14 种,隶属9科11属,以裸子植物居多。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云南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T. yunnanensis)、云南榧树Torreya yunnanensis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贡山三尖杉Cephalotaxus lanceolata、长喙厚朴Magnolia rostrata、西康玉兰Magnolia wilsonii、葶花Skapanthus oreophilus、异颖草Deyeuxia petelotii 7种;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新樟Neocinnamomum delavayi、长梗润楠Machilus longipedicellata和云南枫杨Pterocarya delavayi 3种。目前,局限于本区分布的狭域特有种仍然仅发现有云龙箭竹Fargesia papyrifera、云龙报春Primula prevernalis2种。

  综合科、属、种三级水平的统计分析,保护区的现代植物区系主要是由中国特有成分、东亚成分及热带亚洲成分组成的,这三大成分构成了本区现代种子植物区系的主体。从种一级水平上看,温带性质的种所占比例远远超过热带性质的种所占比例,且温带性质的种多数是典型北温带分布或温带亚洲分布的种类,另一方面,占据比例较大的中国特有种多为南北共有且向北分布很远的温带种,东亚分布种则多为温带性质较强的中国-喜马拉雅种系,由此可见,本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是典型的温带植物区系。从本区出现了4个东亚特有科,66个东亚特有属以及397个东亚分布种来看,本区区系与东亚植物区系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应该属于东亚植物区的一部分,从而验证了吴征镒等(1996)对本区的划分。总之,本区在东亚植物区系区划中的地位是: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东喜马拉雅地区——三江峡谷亚地区。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记录到的脊椎动物共有275种。其中,兽类60种,鸟类156种,两栖类15种,爬行类18种,鱼类26种。

  保护区已经记录到的兽类有60种,分属于9个目,22个科,47属。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即滇金丝猴、虎Panthera tigris、金钱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包括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猕猴Macaca mulatt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豺Cuon alpinus、棕熊Ursus arctos、黑熊Ursus thibetanus、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水獭Lutra lutra、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金猫Felis temmincki、水鹿Cerus unicolor、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斑羚Capricornis caudatus等。兽类区系主要由东洋界种类组成,占全部种类的86.7%,仅有13.3%的种类为古北界种。在全国10种主要的动物地理分布型当中,天池保护区的兽类有6种类型,即北方型、东洋型、季风型、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型、南中国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型。

  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156种,分属16目39科。保护区鸟类在科级分类阶元和目级分类阶元的多样性比较丰富。鸟类组成以啄木鸟科、鸫亚科和画眉亚科的种类居多。无该保护区特有鸟类。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0种,占保护区已知鸟类种数6.4%。其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金雕Aquila chrysaetos 1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普通鵟Buteo buteo、蛇雕 Spilornis cheel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等 9种。保护区鸟类以天池高原湖泊湿地中的鸟类最具代表性。每年冬天都吸引了大量的冬候鸟迁徙至此越冬,也有一些在当地繁殖的水禽。常见鸟类有苍鹭、绿鹭、赤麻鸭、翘鼻麻鸭、绿头鸭、斑嘴鸭、白眼潜鸭、普通秋沙鸭等21种,统计数量为共计695只,其中斑嘴鸭最多,数量为123只,可见天池湿地鸟类的种群密度极高。保护区所在的滇西北地区属我国西部候鸟迁飞的重要通道。

  在保护区记录到的两栖爬行动物有33种。其中,两栖动物15种,隶属于2目8科13属;爬行动物18 种,隶属于2目4科14属。区系以西南区成分为主,共有26种,占保护区已知种类的78.8%,其他为华南区—西南区共有成分,共5种,占保护区已知种类的21.2%。该地区分布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1种。

  保护区现记录到的鱼类共有26种,分别隶属于4目6科9亚科19属。本区鱼类以华南区种类最多,共17种,占总种数的65.4%;急流性鱼类多,占该区总种数的57.7%;特有及经济种类丰富,澜沧江特有种有奇额墨头鱼Garra mirofrontis、张氏间吸鳅Hemimyzon tchangi、长臀刀鲇Platytropius longianalis、细尾鮡Pareuchiloglanis gracilicaudata和穗缘异齿鰋 Oreoglnis setiger 等11种,占总种数的42.3%;经济种12种,占总种数的46.1%。

滇金丝猴


收藏 分享 邀请

精彩阅读

更多+

精选资讯

更多+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0872-5525099
在线QQ 3470839157
联系邮箱 3470839157@qq.com

微信号:ynyltczrbhq

返回顶部